2012年3月18日 星期日

西藏文物與天珠工藝(下)


到了西元七世紀,第三十二代的吐番王松贊干布〈就是唐史中所稱的棄宗弄贊〉建都於邏些城〈拉薩〉,他西併象雄國,北上消滅慕容氏貴族所建立的吐古渾王國,又參照『梵文』改『象雄文』為『藏文』。這個時期最受矚目的西藏文物,就是「天珠」。


此外,喜瑪拉雅山造山運動,不但造就了天珠傳世,也因為地球的板塊運動將海洋中的生物向陸地隆起,例如「山珊瑚」和「右旋海螺」,也是西藏高原上特有的珍品。

水平運動又稱為造山運動

 
        
所以今天所謂的西藏文物,除了前述的史前石器和陶器、青銅器、苯教天珠等古代文物外,主要是指元、明、清三代的作品,這其中大致可分為民俗藝品和宗教文物兩大類。
  
苯教在西藏的宗教文化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,對於後來經由印度傳入西藏的密教──「坦特羅佛教」的“相似佛法”影響甚鉅。苯教的教義認為萬物有靈,通過某些特定的“抽象符號、咒語和儀式”,巫師就會具有通靈的能力。天珠最早的作用:是當時苯教巫師作法時,所使用的蝕刻瑪瑙念珠「dzi」。這些苯教法珠有代代相傳的,也有墓葬出土的,因此,被神化為具有超自然靈力的神物。

蝕刻瑪瑙-藏族服飾品之一  圖片來源:
       
本來瑪瑙具有黑白相間的條紋狀,是再自然不過的事。但由於在數千萬年前,地球板塊運動的結果,使印度板塊將古地中海由南半球向北推舉出喜瑪拉雅山脈,巨大的扭力,將這裡的瑪瑙折斷成各種其它地區罕見的幾何花紋,加上人為的加工形成今日所見的天珠。

已故學者劉良佑教授在 <妙藏心傳>的序文中描述:「苯教巫師又在這些花紋中,用鉀鹼混合鉛白畫白紋,用硝酸銅畫黑紋,在火上燒烤,就成了我們今天所見,一半天成一半人工的各種苯教天珠圖案…」

  人工瑪瑙天珠-花樣齊全   
由此可知,所謂的「天珠」不過是畫有西藏原始宗教:苯教特有符號的裝飾品,與近代一般的服飾飾品──瑪瑙珠串一樣,豈有啥神力?!

沒有留言: